2025未来科学大奖揭晓,上海这位科学家获奖

发布时间:2025-08-07

8月6日,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名单正式公布。

季强、徐星、周忠和获得2025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方忠、戴希、丁洪获得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卢志远获得2025年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微信图片_20250807104626

中国地质科学院、河北地质大学季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周忠和发现关键化石证据,共同确立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科学理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方忠、香港科技大学戴希、上海交通大学丁洪在拓扑电子材料的计算预测以及实验实现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卢志远在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单元密度、器件集成度和数据可靠性领域的发明和引领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有“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单项奖项的奖金约720万元人民币。

自2016年设立以来,未来科学大奖共评选出46位获奖者,他们均是来自生命科学、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等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极具成就的科学家。

微信图片_20250807104621

拓扑电子材料的发现被认为是凝聚态物理领域近年来最具突破性的进展之一。拓扑电子材料将拓扑学的抽象数学之美与电子材料的实用功能性结合在一起,为自旋电子学、量子计算与能源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

尽管凝聚态理论预测了多种类型的拓扑能带结构的存在,在真实材料中发现这些结构仍极具挑战性,犹如大海捞针。方忠与戴希发展出一整套计算方法,使他们率先预测出一系列拓扑材料。丁洪在将理论转化为实验现实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他通过对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技术(ARPES)的创新性使用,首次在方忠和戴希预测的半金属材料中实验验证了Weyl费米子的存在。他们开创的方法现已被全球科学家广泛采用。

据悉,丁洪长期致力于新奇量子材料与电子结构的研究,带领科研团队通过实验首次在凝聚态系统中发现了外尔费米子,实现了自1929年外尔首次预言以来,物质世界中对这一奇特粒子态的直接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