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接力赛”也需要价值观驱动
发布时间:2014-07-14
■俞陶然
近日,上海医药公司退休干部袁守水教授来信,说看了本报6月26日头版报道《寻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支撑点》深有感触,让他回想起50多年前的往事。
1958年前后,袁守水作为上海通用药厂员工,参与了该厂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上医大、二医大附属临床医院、医工院等单位的产学研合作,短短两年时间里,就实现了丹参注射液、甾体激素“可的松”两种药物从实验室成果到临床应用的转化。在信中,袁老先生发问:为什么那时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速度这么快,而今,却出现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创新接力赛掉棒”的问题?
对此,袁守水给出的解答有些出人意料。他认为,体制机制缺陷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不够。半个世纪前,我国科技工作虽然受到极左路线的干扰,但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求名利,具有把实验室成果迅速转化、为人民服务的迫切愿望。在这种愿望的驱使下,体制机制上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在袁老先生看来,如今“名利私欲,是阻碍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罪魁祸首”。
老先生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但却发人深省。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例,不少专家认为,职称评审标准不够合理,是高校科研人员只看重论文发表、不积极推动成果转化的重要原因。但从主观层面来分析,如果科研人员不忘“初心”,把为民造福作为科学事业的首要目标,那么制度上的消极影响就可能大大减弱。又比如,对于国有企业搞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不高这个现象,政府官员总是认为,问题主要出在国企负责人的考核指标上,即只注重考核企业的短期经济效益。但从主观层面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国企负责人不把个人得失放在首位,而是将推动自主创新视作自己的使命和责任,那么当他们看到有前景的科技成果后,也会有动力带领企业与科研人员开展协同创新。
一言蔽之,我们应辩证地看待我国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的问题。在改革体制机制的同时,不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爱国敬业的价值观、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成为提速科技创新 “接力赛”的精神动力。
在这方面,老一辈科学家为今人树立了榜样。与记者交谈时,袁守水深情回忆了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已故院士黄鸣龙的事迹。这位1952年从美国回到祖国的科学家,为了让药物成果尽早用于临床,耐心地指导文化水平并不高的药厂员工。即便“文革”中被打倒,他在扫地时仍悄悄问袁守水:厂里最近有技术困难吗?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黄鸣龙院士仍想着科技成果转化,显然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源于爱国为民的崇高品质。在市场经济时代,这种品质绝不应过时。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了“四个着力”新要求,其中就包括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理应成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 “灵魂”和 “原动力”,使迈向科技创新中心的步伐走得更快、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