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GDP达到4%,不仅仅是科技投入问题。
未来五年,是上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时期。前不久召开的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在描绘科创中心建设下一阶段奋斗目标时,明确给出一个数字指标:五年后,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GDP)比例的4%以上。这个数字可以说是一个“牵牛鼻子”的指标,因为该指标既是体现研发投入强度的指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要实现4%的目标,则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各方面政策举措的系统集成,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态势。
过去五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3.37%,快速提升到去年的3.80%(见图1)。按照党代会报告提出的目标要求,未来五年,该比例至少要再提升0.2个百分点。虽然百分比只是0.2个百分点,但千万别小看这0.2个百分点。未来五年,预计上海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6.5%左右,到2022年,如果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GDP的4%,那么其绝对值就将达到1600亿元左右。而2016年,这个数字是1030亿元。换句话说,五年后,上海年研发投入绝对值将比现在增加约55%。
当然,这1600亿元研发投入是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并不只是来自政府的科技投入。事实上,现在上海每年研发经费支出中,有约2/3来自企业(见图2)。因此,如果五年后要达到1600亿元,也意味着届时上海企业每年在研发经费上要比现在增加三四百亿元支出。要引导企业拿出这么多真金白银搞研发,前提必须要让企业看到创新的回报。这就要求上海继续全力构建一个更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从这个意义来说,4%的研发经费支出指标,实际上要求上海不断改革创新动力机制、完善创新环境。
分析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除了看相对值、绝对值,还需要看结构、看累计投入。研发经费投入按活动类型分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是增加原始创新供给、提升全社会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2015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结构中,78.1%投入用于试验发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比例分别只有8.2%和13.7%(见图3)。根据“十三五”规划,基础研究投入在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中的占比将力争提高至10%,如何将更多资金引导到重大前沿领域,也需要在制度创新上多下功夫。
研发经费投入不像对基建、产能等固定资产投入,不会立即产生效益,必须经历一个过程、经过一个大循环。研发经费支出要发挥作用,不仅要看当年的投入力度,更要看累积投入。全市1600亿元的规模,纵向看,是一个显著进步;但横向来看,上海研发经费投入仍然亟待加强。比较2006—2016年间的研发经费累计投入,上海的10年累计投入为6715亿元,约为深圳的1.4倍,总量与浙江相当,但明显低于北京、江苏和广东(见图4)。其中江苏和广东约为1.2万亿元,是上海的1.8倍;北京约为1万亿元,是上海的1.5倍。
此外,我们还必须看到,1600亿是上海全社会的研发经费投入。2015/16财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前五位,每一家企业的年均研发投入都超过100亿欧元。如德国大众为136.12亿欧元(与上海2016年全市研发经费相当),三星电子为125.28亿欧元,华为公司排名第八,也达到了83.58亿欧元(见图5)。
4%、1600亿,是上海新的五年发展的一个关键性指标,是一个需要付出极大努力的目标,也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征程中的一个小目标。可以说,持之以恒投资创新发展,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是上海未来发展的不二选择。(作者:骆大进: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所长;常静: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创新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