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上海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习“时代楷模”王逸平遇到困难要坚持“再战一回合”

发布时间:2018-11-22

王逸平,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党员。今年4月11日,他在自己最热爱的科研岗位上溘然逝世,年仅55岁。他在长期与病魔作斗争的同时,带领团队成功研发了丹参多酚酸盐等新药,为我国新药研究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中央宣传部昨天向全社会公开发布王逸平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一时间,在上海青年科技工作者中掀起了学习“时代楷模”王逸平的热潮。

像王老师那样做学问不忘初心

共青团上海市委兼职副书记、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邓海啸表示自己和王逸平研究员不是同行,也素未谋面,但是作为同在张江科学城工作、同为中科院系统的科研人员,在王老师病逝之初,就了解到他的事迹。“他的离开,让我们党组织痛失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学界痛失一位杰出科学家。”邓海啸说,“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健康而奋斗”,这是王老师的人生实践;“没有投机取巧,解决最关键的科学问题,直到燃尽风华”,这是王老师的治学之道。“如今再次追思王老师,依然深受启发。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我们应当像王逸平研究员那样做学问,不忘初心;我们应当将从事领域的核心问题记在心上、扛在肩上,勇当科技强国的生力军。”

王逸平的表情和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王迎春的脑海中。“王逸平眉头微皱的表情和钟扬背着行囊微笑的表情一样,都是上海科技界时代楷模的代表。”王迎春表示,王逸平生前最大的愿望是做出“世界各地临床医生首选的新药”。“第一次听到这句话,就有一种直击内心的感觉。这句话道出了一位药物研究者的最高追求,也道出了一位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的智库工作也一样需要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需要这种科学的精神和执着的情怀,要勇于做出卓越的战略研究成果、甘于坐冷板凳,要敢于乐于啃硬骨头,碰到困难和低谷,我们可以像王逸平那样,告诉自己坚持‘再战一个回合’。”

热爱科研工作坚定人生理想追求

让中电科32所科技发展部青年科研人员汪毅感触最深的,也是王逸平“再战一个回合”的精神。“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国家在计算机领域处于应用和跟随的地位,而该领域又是近几十年来发展最快、更新迭代最迅速的产业领域。自主的计算机产品可能刚推出就被新技术、新工艺给淘汰了,科研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自主可控是保证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础,是国家赋予我们的责任。”汪毅表示,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学习王逸平同志,时刻提醒自已要坚持“再战一个回合”,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争取早日研制出世界一流的自主计算机,进而引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逸平的感人事迹让我再一次感受到科研工作的平凡和伟大,极大地鼓舞了我的工作热情,同时坚定了自己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念。”国家人类基因中心助理研究员王莹表示,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科研工作者,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敢于求真求实,明确自己的责任是什么,并且将其贯彻执行到底。作为一名党员,要积极发挥带头作用,要怀抱着对科研工作的热爱,坚定人生理想追求。

上海科技馆展示教育处的寇鑫楠表示,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自己能感受到王逸平老师科研工作的艰辛,以及25年漫长的病痛煎熬。“他自知时间有限,为了研发新药,意志顽强地与病魔抗争,我们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有更充沛的精力和体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中应该少些抱怨和牢骚,坚守在平凡岗位,不忘初心,投入热情,追求卓越。勇做惊天动地事,争做隐姓埋名人。”

“作为一个药学研究生,王老师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标杆。干惊天动地事,做默默无闻人。我们要有王老师兼济天下的情怀,艰苦奋斗的精神,笑对一切的豁达,脚踏实地的朴实。愿天堂没有病痛,请王老师带着我们的祝福,一路走好。我们会坚守对您的承诺,将研发新药作为我们永远的使命!”中科院上海药物所青年科技工作者朱梦迪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