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协举行“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作用与传承创新发展”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0-04-24

微信图片_20200426105631

微信图片_20200426111832

“东边春花烂漫开,西方疫魔猖厥来。隔岸观火丧时机,仓促应对现乱态。病毒不识亲与疏,嘴上功夫也无奈。一张试卷考全球,千万生灵任赌裁?”  当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将这首诗名为《疫考全球》的最后两句念出来时,隔着屏幕的听众也露出了自豪的微笑。这一幕发生在4月24日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的“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作用与传承创新发展”研讨会上。来自北京、天津、江苏、浙江、武汉的院士专家与上海主场的院士专家正在进行一场热烈的视频连线对话。

在对抗新冠疫情的战斗中,中国取得了“上半场”的胜利。无论是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武汉,还是在严防死守的上海、浙江、江苏,中西医从科研到临床、从治疗到预防,不仅并肩作战,更交汇融合,在抗疫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抗疫进入“全球化”的新阶段,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如何走向国际抗疫主战场?如何继续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绚烂的火花?又如何能够与西医进一步融合发展?这些问题成为当天研讨会的焦点。

研讨会由上海市科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上海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上海科技发展基金会主办。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科协荣誉委员、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凯先担任会议主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上海市卫健委党组书记黄红,上海市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等分别代表指导单位、主办单位致辞。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市科协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黄兴华出席会议。 

阻挡轻转重的中医药 

“我们中医将新冠肺炎称为‘湿毒疫’。”张伯礼说,中医药抗疫与西医抗疫不一样,“西医一定要对病毒有较深的认识,但中医的关键是认症”。中医药全程参与了新冠肺炎的治疗,从轻型、普通型患者到重症、危重症患者,再到恢复期患者,都活跃着它们的身影。全国共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患者总数的91.5%。而湖北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患者总数的90.6%。

新冠疫情传染力强,一旦转化率过高,就会出现对医疗资源的挤兑,带来死亡率陡升。而中医药在抗疫中发挥的最关键作用是阻挡了轻症病人向重症病人的转化。张伯礼透露,“中药进方舱、中医包方舱”的江夏方舱,共收治病人564人,采用汤药、中成药、针灸、推拿、穴位按摩、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综合疗法后,实现了病人零转重、医护零感染的奇迹。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方舱整体轻症转重症率是2.5%;而世卫组织报告的国外重症率则高达13%,危重症率为7%。

“在疫情暴发以后,没有特殊的药物和疫苗,形势非常严峻。”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说,“这个时候,中医不可能一个病人一个病人看,就先确定一个能够用于轻型、普通型患者的方子,同时还要对疑似病人和发热病人也有作用。”

在武汉,由仝小林等科学家推动的“寒湿疫方”成为了一号方。随后,一号方以及之后的二号、三号方,实现了下沉社区的大规模给药,从2月3日开始到3月2日共发放了72.3万份中药。“对4371例寒湿疫方服用者的统计显示,在3天之后90%以上人的主要症状几乎已经消失。”仝小林说,“寒湿疫方”给重症和危重症治疗留出了一个缓冲地带。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家组组长、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张文宏表示,随着防疫进入常态化,如何防止轻症向重症发展,能够在中医中寻找到非常重要的措施。“我相信是中医当中非常独特的一个治疗的思想,中医始终是以预防为主,把‘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引入治疗。” 

中医现代化的新契机

来自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蒋华良没有坐在研讨会的主场,而是出现在了武汉的连线视频中。“我在这里刚刚完成一项临床研究,但目前还没有审核,不能公布结果。”视屏中的蒋华良显得心情不错,而给出的建议也十分中肯:“我是个做西药的,我认为中医药完全可以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临床试验,也可以按照现代科技的方法来进行临床研究。”

他认为,对于中医药,人们原来的焦点的是放在多基因疾病、慢性疾病上,但现在已经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中医药对突发性传染病的作用上,而中西医之间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催生出更多新药,服务百姓健康。

“西药研发人员能从中医药中获得很多线索,如通过传统中医药药方,找到药方中的有效成份,作为西药开发的先导化合物,再通过科学方法提升化合物的活力,从而发展出新的西药。青蒿素就是其中的一个案例。”蒋华良说,“传统是根和魂,而创新是时代的生命力,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关键是有效。我愿意做中西药之间的使者,搭起桥梁。”

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上海市科协副主席、上海市医学会会长徐建光也建议,要进一步创新中医药的临床和科研平台建设,特别与现代医学科技实现紧密结合。“加强智慧中医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在模式创新方面要下更大的功夫。要加快中医大数据平台建设,包括人工智能辅助决策支持技术等。希望能够真正利用现代科技,全面提升中医的临床医疗服务能力”。

“当医学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阶段的时候,事实上很难去区分是中医起的作用更大,还是西医起的作用更大。”张文宏说,“中西医结合,既要中医药和中医学不拒绝西药,也要西医也不拒绝中医药融入。我已经看到了今天的中医药引入了循证医学等西医思想,也使用了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大家可以在用相同的科学语言来讨论交流,将走得更远、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