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号”中成长,做自己人生的“船长” | 上海市第二十届青少年科技节启动仪式侧记

发布时间:2025-05-19

“我们要永远保持孩童般的好奇,在追问中把未知的迷雾化作指引前路的星光。因为今天提出的每个‘为什么’,都在为人类的明天拓展新的可能。”优秀学员代表褚诗语在2025年上海科技节——第二十届青少年科技节启动仪式上自信地讲道:“科学探索的起点,往往是我们对世界最本真的困惑。希望我们永远不要停止发问,因为每个问号都是成长的锚点,每次求解都是认知的突围。”

微信图片_20250519092433

5月17日,2025年上海科技节开幕。作为本届科技节重要活动之一,上海市第二十届青少年科技节以“问号里的成长——科学思维赋能素养提升新实践”为主题,聚焦青少年科学思维培养,通过百余项线上线下活动,为青少年搭建起与科学家对话、在实践中成长、在多元场景中探索的广阔舞台,让科学的种子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积极加入科技创新实践行列,成为上海未来的科技新生力量。

从问号到惊叹号,绽放科学新蕾

“为什么北极星永远在北方?”“如何用AI技术保护非遗文化?”科学探索的起点,往往源于对世界最本真的好奇。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的陆熠在古筝演奏时发现琴码频繁“跳码”,这个看似细小的困扰,却让她一头扎进了力学研究的海洋。“六年级时我连物理都没学过,但为了搞懂原理,我自学了初高中力学公式,甚至用Excel处理上万条数据。”她笑着回忆,“为此我也被指导老师戏称为‘人机’。现在想来,正是那个问号推着我打开了科学的大门。”

论坛期间,中国首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船长白响恩与来自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优秀小研究员谈为霖同学、陆熠同学以及来自“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优秀学员褚诗语同学、徐天远同学,用亲身经历诉说从叩击科学的大门,到将生活中的困惑转化为科研课题,再到在失败与创新突破中成长的生动故事。

微信图片_20250519092437

不同于陆熠由自己的兴趣爱好启发,谈为霖的科研之路则始于一次超市里的争执。父亲因担心农药残留阻止他购买苹果,这让他萌生了研制天然清洁剂的想法。“我收集了上百组数据,失败过几十次,但每次实验都让我更接近答案。”他坦言,“生活中的问题就像一把钥匙,只要敢问‘为什么’,就能找到解锁的路径。”

“科学不是高墙里的秘密,它藏在每个人的眼睛里。”对于褚诗语来说,她的科学思维启蒙充满诗意——10岁那年,她在河边偶遇一只白鹭,疑惑“为什么城市里看不到它们”?为此,她连续3个月清晨五点半到黄浦江边记录鸟群活动,最终完成《城市鸟类回归原因初探》。

正如白响恩在分享中所说:“我成为船长,也是从问爸爸‘船头那间神秘屋子是做什么的’开始的。”

在实践中求知,关注科技如何改变平常

从日常生活入手,设计出兼具科学性、互动性和可玩性的实践活动;接触更多前沿科技,在动手中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沪上青少年们以兴趣为导向,以乐趣为动力,在实践体验中不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天早晨,上海市张江集团中学的何睿阳小心翼翼地摘下OK 镜后,一个念头突然闪过脑海:如果能设计一款全自动仿生清洗护理装置,利用人体硅胶制作的仿生手指,自动完成所有清洗、冲洗和存储护理步骤,那该多好啊!于是,在指导老师的支持下,何睿阳开始了这个课题的研究。他学习了编程、3D打印建模等新技术,从关键零部件的制作到总装调试,从最初的概念构想到最终的实物成型,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成长。当医生给出“清洗效果很好,完全符合日常佩戴标准”的评价时,何睿阳知道已成功创造出有实用价值的实物模型。

科研课题也让青少年们增加对社会的关注。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的程楚茗说:“科技节的主题‘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让我联想到了之前参加的一次科普英语辩论的主题。”当时的辩题是“科技环保发展和经济发展哪个更优先?”这是程楚茗第一次参与以科学为主题的辩论题目。她通过官方培训活动、网络查找资源等方式快速吸收科学知识,并阅读大量的论文和研究报告,形成自己有效的立论,整个过程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这次锻炼也为程楚茗建立起关注社会的视角。“这次来科技节,我特别关注科技是如何进入平常人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程楚茗说。

此外,在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中,晦涩的知识也被转化为趣味实验:杨思高级中学的秦浩宇通过能源科技项目,探索着城市可持续发展;闵行中学东校的周施岳则用人工智能解决实际问题。从提出问题到动手实践,青少年在“试错-改进-突破”的循环中,学会用科学思维拆解复杂问题,让天马行空的想象落地为创新的火花。

并肩携手赴红毯,共燃科学薪火

在AI时代,当答案可以一键生成,人类该如何定义自己的独特价值?在本届青少年科技节的启动仪式上,科学家与青少年携手走过红毯的温馨场景成为一大亮点。中国首位穿越北冰洋的女船长白响恩、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姜雪峰等科学大咖,与青少年代表并肩前行,用亲身经历传递科研精神。

科学家们以“朋友”而非“导师”的身份,分享科学探索的苦与乐,拉近青少年与科学的距离。正如一位小研究员所说:“原来科学家也会遇到失败,但坚持才是答案。”这种零距离的交流,让严谨的科学精神化作一盏明灯,照亮青少年的好奇之心。

微信图片_20250519092440

在“科创校长空间站特别活动”环节,活动还邀请了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和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主任陆晔,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黄翔,科普作家、科普影视制作人孙书云四位嘉宾围绕“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变革”这一主题,从游戏、影视、课程等新兴载体出发,分享了对人工智能如何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独到见解。

启动仪式上,第四季科创教育经典导读活动正式发布。《上海青少年科创教育经典导读》系列活动自2022年9月在沪上启动,至今已进入到第四个年头。活动通过赋予青少年与两院院士以及各领域专家大咖深度链接、时空对话的宝贵契机,探索打造出一条“科创导读”新范式,在全社会营造出良好的科创教育和科创阅读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青少年科技节打破课堂边界,整合馆校合作、科创基地、AI实验室等资源,为青少年打造立体化科学教育生态。上海科技馆的“一平米博物馆”、浦东新区的“暑期科普进家庭”、长宁区的“无人驾驶体验”等活动,让科学触手可及。

同时,《白玉兰的种子》等科普节目、经典导读活动,以生动形式传播科学知识。正如虹口区“百星闪耀”工程所倡导的:“科学教育不是独木桥,而是一片森林。”多元平台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科学路径,在协作与体验中拓宽视野。

在此次为期半年的本届青少年科技节期间,这场科技盛宴将持续深入校园、家庭和上海各区,用创新的活动设计、温暖的陪伴引导、真实的实践场景,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正如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所言:“科学不是书本上的公式,而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当少年们手握这把钥匙,未来的无限可能正在悄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