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期间,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脑认知与类脑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充分发挥科普资源优势,以“脑智擘未来”为主题,通过 “AI科学红毯”、科技传播主旨报告、“科学家回信”、实验室开放、脑科学科普实验进课堂、“脑智擘未来”科普讲座等形式,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此次活动通过中国科普博览网报名,共有500名公众线下参与,中新社、东方卫视等十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600多万公众线上感受了科学氛围。
01 蒲慕明&上海科技节 5月17日,脑智卓越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院士应邀参加上海科技节“AI科学红毯”活动,借助人工智能、扩展现实(XR)技术,现实中的蒲慕明院士与 “40岁”的自己同台互动,生动展现了中国脑科学从筚路蓝缕到跻身国际前沿的跨越,让观众深切感受到科学家数十年如一日“择一事,终一生”的报国情怀。他在第四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上做“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主旨报告时指出,科学教育与科普的重要目标是培育未来的科学家和科学公民,科学公民是维护社会诚信和正义的主力,公民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指标。 02 科学家回信 公众科学日期间,脑智卓越中心长期致力于高等认知和抉择的神经机制研究的杨天明研究员,通过中国科学报社发起的“科学家回信”活动,与读者积极互动,在“学习强国”平台上,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了“大脑如何处理信息、形成判断并最终作出选择”等问题。此次互动不仅拉近了公众与脑科学的距离,也为认知研究的应用价值提供了生动注解。 03 “脑智擘未来”科普讲座 5月16日下午,在与上海分院联合主办的“脑智擘未来”科普讲座上,博士研究生刘畅以“你的大脑如何定位世界”为主题做报告,通过日常生活场景和神经科学经典案例,阐释了大脑如何通过海马和网格细胞构建“认知地图”,帮助人类实现导航、记忆与推理。200多名观众通过兼具科学深度与趣味性的讲座,初窥大脑“化繁为简”的高效智慧。 04 弘扬“脑智强国”科学家精神 5月17日,在“脑智强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系列主题活动中,工会群众文化社团音悦社特邀评弹艺术家徐一峰以传统曲艺创新演绎科学精神,方正焕、胡慧祯通过主题演讲,向100多名社会公众生动展现了中国神经科学奠基人张香桐院士追求真理、科技报国的奋斗历程,呈现了蒲慕明院士带领神经所快速发展、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 05 实验室开放 5月17日,脑智卓越中心实验室面向上海市百余名中小学生开放,离子通道功能调控机制研究组、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研究平台、认知检测工具集平台分别推出“寻觅脑中的森林”“大脑衰老探秘”“脑功能检测”三大主题体验。科普志愿者以讲座形式解析神经元信号记录技术、脑观测方法及衰老研究进展。随后,参观者分组参与实践环节:通过显微镜对比线虫不同生命阶段的运动差异,借助VR技术沉浸式观察神经元三维网络,动手操作线虫饲养与荧光标记实验,直观了解神经元图谱绘制原理及生物荧光技术应用。在“脑电对抗”实验中,抽象的脑电信号通过信息化系统转化为可视化竞赛,参与者比拼专注力,现场惊叹声与欢笑声此起彼伏。 06 科普实验进课堂 5月,脑智卓越中心石卉、付奥、杜洁、段云斌结合建襄小学高年级学生认知特点,针对性设计“视觉错觉”“跳舞的蟑螂腿”“注意力对抗赛”系列科普实验。通过生动讲解与动手实践,学生完整体验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数据采集—分析结论”的科研全流程,在沉浸式探索中初步建立对神经科学研究的系统性认知。 此次公众科学日旨在强化科研人员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同时借助多样化科普形式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引导其突破思维惯性、提出创新问题,系统培育科学思维、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科技强国建设夯实人才根基。